这两天读了本书,叫《精进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对书中作者的序言很是喜欢,说的是老家的屋子里,有一台用了多年的挂钟,很寻常,并无特别之处。但每次回家看望母亲时,看到这台挂钟时却会觉得很放松,与看到其他钟表感觉很不一样。用其他东西看时间时,只觉得时间走得好急,可在母亲的房子里看到这钟,就没有任何的紧张感。于是,作者给这个现象取了个通俗的名字,叫做“母亲的挂钟效应”,还给了学术化的解释:“归家的温馨感和母亲的关爱导致主观时间感变慢”。
这种真实的感觉,透露出生活的层次感。紧迫性与强节奏,舒缓性与慢悠闲构成了生活的多棱镜,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具有不同纵深的内涵。
奇妙的是,基金的管理与服务亦是如此。在2017年8月《谢谢你,我的前八年》的文章里,我用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服务的三层级,半年过去,却深感基金服务是一项多层次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并不仅仅停留在服务的表层,更多的是帮助管理人将自身优势通过资源对接给予投资人更好的服务体验,充分发挥管理人和投资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巩固与投资人的关系。而这样长期的管理与服务,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是穿插着“快”与“慢”的节奏与韵律。
那么,何为“快”?我将其定义为定期、深度的量化服务。
首先,基金是服务的基础,基金的本源是其背后的投资人或潜在投资人,只有在真正读懂和了解投资人后,才能精准、快速的提供一系列基础量化的服务。而深入了解投资人的资产配置、投资策略、行业偏好后,不仅能帮助基金更好的投资,还能达成与投资人共同投资、互惠互利的目的。
其次,基金每季度、半年度、年度运行情况及重大事项应全面、及时、迅速的披露。除此之外,与投资人的拜访交流,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课,拜访之前应列出详尽的拜访提纲,拜访结束应整理入册,并据此灵活调整服务策略。
然后,何为“慢”?可以理解为长期、广度的增值服务。
一是发挥管理人在企业家、专家、上市通道、投资行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帮助投资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协调发展。而在此过程中,管理人表现出的服务策略与能力又可以为自己打造独具特色的管理风格,进一步打响知名度,由此形成服务的良性循环。
二是借助钱塘江金融研修院、钱塘江论坛等平台及顶级的专家团队,提升国际视野,通过汇聚国际和国内的资本和能力,帮助投资人或是被投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国际+国内),借助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引进全球领先的创新机制、技术和产品、商业模式,同时借助资本力量,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战略联盟,来实现产业链上的全球优化布局,这是较为漫长但却极具价值的服务。
“快”与“慢”,终究是为了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这才是基金管理与服务的本质,而这其中,基金管理人思考的智识和能力,以及行动的智慧和勇气,都是衡量其水平的标尺。
当然,无论是“快”是“慢”,都不应疏于情感上的联系,之所以母亲的挂钟有效应,是因为有家的温馨与关爱。而如果能让投资人或合作机构将其合作的体验变成一种享受,像是与亲人相处,同时又意外收获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福利,这才是服务的工匠精神。
回望过去的2017,激情又充实,在转变与创造的道路上扮演的不再是观光客,而是亲历者,更是执行者。
迎接到来的2018,振奋又欣喜,在探索、思考与行动的同时,还在寻找每一种新的可能性发生。或许,带着欢快的节奏感投入到基金服务,会是最大的挑战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