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的时间在经历时感觉是个小时代,但回望时却是个大时代,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有其机缘又有其必然。宏大叙事下的脉络往往更清晰。
物理学家如霍金终其一生追求能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公式而不得,在何等世界观的维度上考虑问题,将决定适用的框架以及相异千里的答案。
在量子的世界里,观察本身发出的光子都是一个重大的影响参数。而对于经典力学甚至星系的运行而言,光子显得太微不足道。
当然无为的难度比瞎折腾的难度要大得多,就像年初银行账户有存款必然按捺不住投入股市一样,即使清楚的知道,今年预期大概率不是个好的年景。而总是诉诸侥幸,认为要么可以选中那个逆势增长的股票,要么认为择时上能抓住特定波段。结果可以想象,无论是选股还是择时,个体很难逃出大周期的洪流。自作聪明的个体就像不自量力的光子,要在星系的范畴中横冲直撞。
此外,如果牛市追逐自我实现的题材和高度流动性(上市公司相关),那么熊市除了自我学习,一定要看的话,看什么呢。可能是对效率提升帮助的标的吧。选择对行业产生正外部性的企业。
效率是个神奇的定义,道出了很多经济活动的本质,国际贸易的本质也是效率的交换。贸易战的影响也要看进口的商品需求弹性,(注:如果需求无弹性,则损失由买方承担。即价格的提高很难改变需求的数量,从而是买方最终承担了高出来的关税部分)。需求弹性取决于什么?我觉得其实最终还是看效率的比较。
效率不一定与技术相关,衡量要素投入的效果都可提现效率:无论是人力、技术、资本。曾经的人口红利也是中国的效率体现,建国时期劳动密集的工厂赚钱,到80年代起有重投资的工业赚钱,到现在发现产能过剩了,再投入就增加折旧了。在资源推动向创新推动的的大背景下,唯有效率提升能把均衡产出点继续往右边推动。比如AI、自动驾驶、物流技术等等。
进一步想,效率提升后怎样呢,多出来的是时间。从个人案例来看,一天8小时的工作,可能只需要2-3小时有效工作时间,如何消耗时间,成了下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课题。是放空kill掉,还是游戏消耗掉,还是继续创造新的价值,或者甚至互换?每种可能都蕴含着巨大商机。
除此之外,芸芸众生,何苦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