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北斗地图APP将于5月1日正式上线,导航功能可精确至1米以内,实现定位到具体车道,不少媒体将之称为“GPS时代的终结”。北斗地图真的能替代GPS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产品,就像一个人兴冲冲跑来跟你说,华为新款手机要上线了,终于能打破三大运营商对于电信行业的垄断了(一会你就会明白这个清奇的类比)。但北斗产业无疑是所有投资人都应该关注的重点板块,那么北斗系统究竟是什么,又有什么投资机会值得把握呢?
什么是北斗系统?
北斗系统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的简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目前全球仅4个国家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与中国的北斗(BDS)。
GPS系统是GNSS的鼻祖,最早于1964年由军方投入使用。后经过20余年的不断研发试验,沿用至今的GPS军民两用系统于1994年布设完成,耗资300亿美元,由24颗卫星星座组成,全球覆盖率达98%,精度约10米。GPS依然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定位系统,其市场份额在九成以上。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执行“三步走”的建设规划。北斗一号与北斗二号系统分别覆盖中国与亚太地区,并已分别于2000年与2012年建成。2017年11月,北斗三号系统首批2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系统已经进入全球组网的密集发射阶段。
资料来源:北斗导航系统官网,海通证券
北斗三号将采用四星被动定位体制,系统由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共35颗卫星组成。2018年北斗三号计划实施10次发射任务,共发射18颗卫星(2018年已发射3次,共6颗卫星)。预计2018年底,北斗系统可完成基本系统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北斗系统将完成35颗卫星组网,实现全球覆盖。
资料来源:《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国信证券
北斗地图≠北斗系统
北斗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定位(输出位置)、导航(输出位置与速度)、授时(输出时间)与短报文(文字与位置)。可见以经度、维度、高度为主的三维信息是北斗系统的主要接收与输出物。
再看“北斗地图”APP,其实和百度、高德地图一样,都属于地图软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增值服务。地图软件将手机通过导航系统获取的位置信息,直观的显示在地图上,并通过整合大量用户的位置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包括道路拥堵情况、优化路径规划等其余增值服务。
从技术层面看,手机硬件决定了手机具体在使用哪个卫星导航系统,手机需要装载相应的导航定位芯片以实现相应定位信息的传送与接收,与地图软件并无实际联系。类比的看,北斗系统就像电信运营商,地图软件就像手机,手机究竟在使用哪家提供的信号取决于手机中的sim卡,而非手机品牌。目前华为、魅族、小米等品牌的部分机型,已配备支持北斗系统的定位芯片,下图为支持北斗系统定位的小米5手机。
资料来源:凤凰网
根据凤凰网的报道,北斗地图的运营商为北斗七星(重庆)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从股权结构上看(下图分别为北斗七星与其大股东北斗地网的股东信息),该公司与北斗系统无直接官方联系。就目前信息看来,一家非官方的地图上线竟引起如此反响,着实可见投资界对北斗板块的关注。
资料来源:企查查
北斗产业链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2,118亿元,同比增长22.06%。其中,核心产业产值约808亿元(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北斗系统占卫星导航产业中的市场份额为20%左右,约合产值423亿元。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北斗系统贡献率预计达到60%,则北斗市场规模可达约为2,400亿元。
从产业链层面分析,北斗系统所处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已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清晰的产业链。上游包括北斗系统以及北斗地基增强系统(CORS,用于修正定位误差)等基础设施。中游包括导航板卡、芯片、核心软件、天线等基础构件,以及GNSS接收机、GIS数据采集器等定位终端(硬件集成)和应用软件。下游则包括武器制导、高精度测量、手机导航、物体追踪等实际应用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国信证券
不同于已经十分成熟的GPS产业链(下左),整体呈现金字塔形;北斗产业链呈现上下尖,中间宽的纺锤状(下右)。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2,118亿产值中,上游、中游、下游产值分别占比15%、56%与31%。
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国信证券
从历史数据看,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链上游、中游的产值虽在过去几年均有上涨,但增速略有放缓。而以实际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自2011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伴随北斗三号系统即将初步建成,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逐渐成型,预计下游应用产业将迎来一次行业风口。根据中投预测,2020年卫星导航定位产业下游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元。
资料来源:北斗导航系统官网,海通证券
关注高精度地图相关应用
卫星导航定位产业下游应用可分为军用、商用与民用三大领域。根据国信证券测算,2016年军用北斗市场规模在150亿左右,占军用导航市场份额约35%,未来将以约12%复合增速稳步增长。民用市场以智能手机和车载终端为主,市场规模约270亿,虽然规模较大,但主要由GPS系统占据。北斗卫星系统由于起步较晚,在这一领域相对弱势。但目前普通民用北斗芯片的价格与GPS芯片价格已基本持平,且伴随应用对于导航精度要求上升,北斗系统对于GPS的替代将是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海通证券
除传统领域外,高精度地图是北斗行业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切入口,通过高精度地图北斗系统可服务于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世界范围内,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均已开启高精度地图研发之路。目前全球较领先的高精度地图制作商包括欧洲的HERE、TomTom,美国的GoogleMap、DigitalGlobe,日本的Zenrin以及中国的百度、高德、四维图新、光庭等。
北斗系统主要可为高精度地图提供高精度测绘与提供精准定位两项服务。国内的高精度卫星测绘市场主要由华测导航、中海达、南方测绘三家公司占据,三者合计可占约80%市场份额。这是由于该行业属于高壁垒的高技术产业,进入成本高且客户忠诚度较高,导致市场竞争结构相对稳定。
相较测绘行业,精准定位服务领域还处于相对蓝海状态。由阿里巴巴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2015年共同发起成立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是高精度位置服务领域的先行者。千寻位置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其余3大导航系统)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及全国的超过2,000个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2017年10月,千寻位置与泰斗、MTK等主流芯片厂商合作,将原先定位精度为10米以上的终端提升为1米左右的高精度定位。并开发出1元硬币大小的小型模组,实现了手机、单车、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品的高精度定位与物联网化。
北斗已然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在中兴受美制裁,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北斗产业对于中国的崛起有着显著的战略意义。北斗产业链中各环节,包括中游芯片、板卡、核心软件的国产化,以及下游在民用领域的具体应用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与投资机会。此外,高精度定位作为万亿级产业无人驾驶与物联网中重要的环节,阿里、京东、小米、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已进行相关布局。相信在产业、资本与科研多方的共同推动下,北斗打破GPS垄断的时代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