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投资思路是缩短中美科学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
来源:金研观点 | 作者:王仑 | 发布时间: 2017-04-29 | 106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雨果




毋庸置疑,中美科学技术差距随着两国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化,已经越来越呈现出“趋同化”的特征,在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呈现出技术路线趋同,在应用领域体现同步化,投资路线上也越来越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创新成果的价值差异、创新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不高、技术壁垒和监管壁垒甚至文化壁垒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谈谈如何改变投资思路的问题。


年来,中国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决心,各个地方政府在中央的领导下,一方面在努力维护GDP指标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求先进产业的落地,政策、资金都成为各地政府善于运用的手段,但唯一遗憾的是人才的引进和技术实现的方式则往往成为政府的短板。政府的求贤若渴与高端人才的信息不匹配是当前影响技术落地的短板之一。其二,在创业经验上,美国创新企业中连续创业的企业家已将创业流程变得更为标准,找学院研究技术、找创业团队、找风险投资资金、多轮估值提升、上市、卖股、卖公司、再进入下一轮新创业,所以我们会看到已经年逾60的CEO仍在积极参与路演,但在中国,企业家无法保持如此的淡定,投资人也同样会坚守对创业者的模式定式,一旦创业者不再坚守原有公司时则往往产生诟病,这也会对技术类人才形成压力,创业激情容易灭失。第三,中国在尊重技术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提高专利保护和法律支撑,美国企业害怕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被模仿。再次,我们虽然看到众多中国投资人奔赴美国,试图寻找更有价值的投资标的,但是投资人与创业企业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仍然是“黄皮肤之间的对话”。此外,中国投资人对于技术的研究相对于对资本的研究可能更弱,浮躁的估值体系盲目催生了“伪独角兽”。


我们如何改变思路,正确引导创业投资,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实现科技创新的“共享经济”?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


1、“酿肥”

加快培养具有中国特征的本土创业投资企业,中国此前十五年在科技类创业投资领域中活跃的机构,很多都是在美国工作过的成功创业者转而投资,他们具备创业成功的经验,也具备慧眼的能力,但是当越来越多中国本土科技型投资公司的诞生,则更加需要专业地辅导和教育,尤其是技术类项目投资更加需要专业性地辅导,改变投资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同时也要培养正确对待科技类企业创业者的容忍度。


2、“奠基”

要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对于创业投资的基础支持,传统金融规则要改变对创业投资的畏惧感,加快拥抱创业投资,将其纳入统一的监管和交易规则中,加快推出创业投资基金的交易型工具,使其成为提供流动型的基础市场。


3、“共享”

要推动中国创业投资基金与美国本土投资基金的深度合作,鼓励开展联合投资模式,并积极鼓励创新类企业推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同步发展的经营模式,将专利等作为共同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在外汇管理中要进一步鼓励创投企业对外投资初创期项目的支持。


4、“助跑”

对于具备联合投资的美国创新型企业要加快完善国内上市的规则,鼓励这一类科技型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5、“连带”

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也需要加快推进国际创新的步伐,积极与优秀的创业投资企业合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国际并购,更好地运用“相关性多元化+财务型多元化”的手段,切实推进转型升级的国际化进程。